深圳大学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建校33年,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一所学科齐全、设施完善、师资优良、管理规范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2平方公里。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达3.4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7万余人。《深圳大学章程》中规定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如下:

  • 校训:自立、自律、自强

  • 办学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

  • 办学特色: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

  • 办学定位:立足深圳、面向国际的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

  •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



  学校专任教师2095人,其中教授463人,副教授645人,讲师853人。专任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143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68.4%,毕业于海(境)外高校的552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倪嘉缵、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范滇元、郭仁忠)。


  学校制定了《本科教学奖励办法》,实现教学评奖的规范化、系列化和制度化,有效发挥教学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科教学奖励工程”设立综合奖、突出贡献奖和单项奖三大类。综合奖包括校长教学奖、腾讯良师奖、腾讯教学管理团队奖和教学成果奖。突出贡献奖是各类国家级教学荣誉的奖项。单项奖包括学年优秀本科课程奖、学年优秀本科教师奖、学年优秀本科教研成果奖。



  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生均占地面积为78.97平方米,后海、西丽两个校区共有各类教室401间,校院两级图书馆共有阅览座位3087个,藏书387.06万册,电子图书216.6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95万种。学校有教学实验室104个,各级校外实习基地294个。后海校区共有各类运动场馆29个,西丽校区的运动场所正在兴建。学校正在建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智慧校园”项目,校园无线网基本已实现全覆盖。


  学校对教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在工作日内所有非上课教室可用于自修,周末开放部分自修室,同时在教学楼显著位置滚动播放教室使用情况。校图书馆全年开馆355天,每周开放112小时。学校所有教学实验室均全天开放并实行预约登记制,所有科研实验室均对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如有研究需要即可申请使用。学校体育场馆课外时间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可网上预约后使用,学校每年为每名学生无偿划转体育锻炼经费200元,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共有27个教学学院,86个本科专业,涵盖教、文、史、哲、医、理、经、法、管、工、艺术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形成相互交叉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


  学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重视通识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单独设置“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模块,强调自主发展。学校设置通识教育品牌课程,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创新创业、中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拓展学生视野,加强素质教育。



1、进校后有多次机会申请转专业


  进校后,优秀新生可通过考试选拔,入读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投资科学国际接轨实验班、国学精英班、海洋科学精英班等各类特色实验班。


  学生在学习期间如果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有多次机会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能申请转专业。


2、实行学分制,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辅修


  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在学校最长学习时间为8年,允许优秀学生提前毕业,程度较弱的学生延迟毕业,学生只要取得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即可毕业。


  学校在广东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学分制收费,鼓励同学们珍惜课程资源,提高修读成效。


  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鼓励优秀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位。


3、实施“精英人才培养工程”,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在“拔尖、卓越、复合”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重点建设六种类型特色实验班30个。各实验班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个性化教学组织、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评价要素,实行学术导师制、小班授课制、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取得了良好成效。


4、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于2015年出台《虎扑nba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详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6年,我校与北京大学等其他98所高校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6年9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深圳大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五个转变”》为题,单篇推介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和做法,并以《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形式,印发全国。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转变”表现为:从服务少数创业学生向覆盖全体大学生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对学生创业的后端扶持向全过程扶持转变,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从传统创业项目孵化向新兴业态项目孵化转变,孵化更多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业态项目;从过去部门各自为战向协同作战转变,全面构建与大学相适应的新型创业文化;从主要依靠学校资源向更多争取校友和社会资源转变,使学生创业项目尽早得到社会的检验和支持。


  创新教育方面,实施课内“创新研究短课”与课外“聚徒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创建“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课程模块,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理念先进、教学相长的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一套创新与创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系统完善又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研究短课”设置科研项目短课、专题研讨短课、专技实践短课和学院特色短课四类,以学术研究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为开课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实践能力为目的,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组织学生围绕学术主题进行研讨探索和方法训练、或开展专用技能集中训练和培训等。近三年共开设241门“创新研究短课”。


  “聚徒教学”为课外实施的以研究性、实践性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以“聚徒”教学专题项目为主,辅以各类学院学术活动(如学术沙龙、主题研讨等),通过“师传徒”、“老带新”的形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创业教育方面,学校对现有创业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从意识、品质、知识、技能与实战五个方面构建“五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四年一贯制的创业教育与训练。低年级开设“创业兴趣引导课”,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中低年级开设“创业通识课”,讲授创业所需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和项目运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高年级开设“创业专长课”,讲授各专业领域创业所需的产业模式、业态特征、产业政策等行业知识,增长学生创业技能;此外广泛开展创业素养和技能训练,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以项目、竞赛与活动为载体,针对性地加强创业素养训练。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战。由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各种支持,配备创业导师,选择和培育创业项目,开展集企业孵化、创业辅导和创业实战为一体的创业实践。


5、实施“专业内涵发展工程”,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


  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相结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学校吸纳企业人士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学校结合专业培养质量“国标”标准,以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根本,确立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面向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重点学科,积极开展新专业建设;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重点培育地域优势明显、窗口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着力推动专业认证,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手,逐步提高各个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截至2016年8月,我校已有5个专业参与了行业内专业认证工作。


6、实施“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实践平台


  学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课内外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开展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以案例、项目、讨论、实践报告和团队作业等形式强化课堂内实践教学。


  学校依托深圳特区产业优势,不断探索校企协同、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特色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施展的平台。近三年,获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基地16个。


  学校多层次开展专业实践和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尽早参与学科实践和科学研究,制定《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和《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等鼓励和资助学生、教师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配套政策,对获奖学生开展学分奖励、推免生资格认定和相关奖学金评定工作,对指导教师开展相应等级论文认定和教学工作量奖励工作。以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其他省部级学科竞赛为牵引,实施一院一赛制,近三年,确立一院一赛项目89项。


7、实施“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实施“双百”品牌课程建设,确立《课程建设指导性意见(2016-2020年)》,推动专业课程改革深入持续开展,整体提升我校专业教育水平和专业课程质量;启动通识课程模块化改革,加强通识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本科生全人教育和成才环境。截至目前,已遴选88门“通识教育品牌建设课程”和77门“专业教育品牌建设课程”。


8、实施“教学质量保障工程”,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提升的长效机制


  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和持续提升,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建立校院两级质量报告制度,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价和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实施教学检查、三级听课制度和学生评教机制,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完善督导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本科教学督导团的监督、指导与评估功能,促进教风学风建设;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改革课程考试和考核办法,继续推行过程性考核制和附加题制,强化形成性评价,提高课程平时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全程紧张的良好学风;实行学分制收费,推动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学风教风建设,严格实施学生学业预警、退学制度,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试管理,引导考生诚信自律。



  学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制度”,主要记录学生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七个方面的成绩和成就。


  全校共有146个学生社团,覆盖艺术表演类、文化传播类、户外实践类、学术研究类以及应用实践类等类型。学校每年通过“舞动荔园、发现荔园、创意荔园、科技荔园、知识荔园、青春荔园”六大类不少于300场系列活动展现我校丰富的校园文化。


  学校以“暑期实践+双休日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2016年,全校共27个团支部、1011名学生参与双休日社会实践活动;全校739名师生组成了78支团队以“社会体验+社会调研+社会服务”三合一的模式参与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万科、大疆等行业顶尖企业成立大学生俱乐部,加深校企合作。


  学校现有在校注册义工7200余人,每年近60%新生参与志愿服务。深圳大学义工联合会是全国高校第一个成立的义工组织,也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社工+义工”联动站的组织。虎扑nba义工联以品牌项目为牵引,推进志愿服务与助学支教、扶孤助老、扶贫助困、关爱儿童、科普环保等创新结合,为国家及省市的大型赛会提供支持。



  我校与国外和港台地区197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开展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通过学生互派、学分互认,试行双校园培养方式。目前我校学生可到境外90余所院校学习交流,其中实施公费交换学生项目的合作院校有54所,自费出国(境)项目50个,包括双学位项目、学分或语言文化交流项目和寒暑假交流项目;学生在合作高校修读的课程可根据规定申请学分认证,学校设立国际交流奖学金(包括世界名校奖学金,校际交流奖学金,圆梦(困难学生)奖学金以及外语考试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学校积极举办国际文化节、暑期国际营、友城大学生夏令营等校园国际交流活动,积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


  学校先后与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扬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5所国内高校签订本科生交换培养协议,我校学生和协议高校学生可申请到对方学校交换学习。



  学校以生为本,坚持“指导+服务”的工作理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学校围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十大类指导与服务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资助、学生事务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新生导师、学生武装、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创业指导与服务、学生留学指导与服务。每一类指导与服务都有具体机构依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校领导信箱和部门信箱:学生可以直接往信箱写信,反映问题,由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回信。


  书记下午茶:每月举行一次,20名学生参加。以轻松活跃的下午茶氛围,就学风、校风、教学评估等话题畅所欲言,让书记与学生的交流面对面,使沟通零距离。


  校长午餐会:每月举行一次,20名学生参加。会上校长向学生介绍学校发展动态,学生可以就相关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或反映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每月一席谈:每月举行一次,40名学生参加,由副校长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向学生介绍学校发展近况,就学生关注的校园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


  睿 言 提 案:通过比赛角逐的方式,让学生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高学生对校园建设事务的关注度。


  学生顾问团:由校学代会选聘10名优秀学生组成顾问团,任期一年,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调研活动,向校长反馈意见和建议;参与影子校长计划,每月有一天与校长一起办公;跟随校长接待国内外来宾等。


  其 他 方 式:部处领导微博访谈、学校、学院微信公众号沟通等。



  2014年5月,深圳大学牵头成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创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应用、服务与管理。2014年9月10日,联盟首批7门MOOC课程上线。目前,加盟高校达108所,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63座城市,覆盖师生人数260万,上线课程达154门,运行了5个学期,累计选课学校72所,累计选课人次突破20万。其中深圳大学供课57门,其他35所加盟高校供课97门。课程整体水平优良,类别涵盖11个学科门类。


  UOOC联盟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探索互联网与教育教学融合机制,实施“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深圳大学王志强老师主讲的《大学计算机》、张席老师主讲的《Java程序设计》和杨艳丽老师主讲的《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均借助于MOOC资源和SPOC教学方法实现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